央视乌鲁木齐讯11月2日讯(记者胡淼淼姜蓉郭翠月)天山雄伟,山峦叠嶂;红湖清澈,碧波荡漾。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所古老的大学静静地矗立着,用时间的年轮记录着新疆大学从战争年代的谨慎起步到砥砺前行的惊人历史。
进入新疆大学洪湖校区,沿着余秀松路行走,黄色的苏式建筑解放楼映入眼帘——这就是承载百年红色基因的新疆大学校史馆。该建筑始建于1952年,2014年修复,成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2年列入自治区博物馆特色名录,成为新时代再教育的标杆。作为新疆大学的“精神小镇”,它已九次搬迁、十次扩建。从从1924年创办的“新疆俄罗斯法政学校”到今天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每一步都铭刻着红色基因和丝路文明的双重印记。
新疆大学洪湖校区,学生们沿着于秀松路行走(总台央视记者蒋蓉摄)
校史馆以“黄金岁月”、“红色传承”、“坚守阵地”等六大主题展厅,系统展示了新疆大学百年来的红色历史。 1935年更名为新疆学院后,在于秀松、林继鲁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开设唯物辩证法课程,弘扬“教用结合”理念,培养了一批批青年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掀起了抗日救亡宣传热潮。比如,“一天一分钱”运动支援前线,履行“布林”使命搞边区振兴、边疆一体化”,让革命火种在边疆继续熊熊燃烧。
博物馆珍藏了林继禄的手稿、杜崇远烈士的文物、1948年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胡丕先的注册证书,它们把烈士的赤子之心和对国情的真挚奉献化为永不褪色的精神整体,让我们握住了跨越时空的温度和力量。 2023年卡萨耶学校新增50余所,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文化数据库。于秀松撰写的手稿《1911年革命的教训》尤其引人注目。他所倡导的“开学第一课”的传统延续至今,成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实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传承,让游客触摸革命先辈的鲜血和信仰。
新疆大学校史馆(中央广播网记者 郭从岳 摄)
“在新疆大学校史馆的展览中,每一处文化遗产都在讲述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故事里的‘文物保护’,而是文化文化的创造,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知道红色基因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需要激活的活密码。”新疆大学学生穆斯塔帕·乌斯曼说。
新疆大学校史馆从来不是历史的沉默见证者,更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活课堂”。馆内,多媒体设备和自助查询系统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氧博物馆外,由青年师生组成的志愿者解说队用生动的革命故事反映观众的理想信念。百余名学生导师——用青春的声音,传递“新红色”的精神,延伸到中小学教育的课堂和边陲乡村。 “云校史馆”、“数字校史课堂”等创新形式,打破了时空壁垒,让校史教育的光芒照耀在更广阔的角落。
新疆大学历史博物馆机器人解说员(总台央视记者蒋蓉摄)
如今,新疆大学校史馆已成为历史与现代交汇、红色基因与科学交融的立体思想政治课堂。新疆大学是一所“永远面向未来,不忘过去”的繁荣大学。校史馆采用红色以谱、理作为“双一流”的设计托尼,发出前沿教育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