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基础更加雄厚。到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公顷,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我国是世界上最环保、发展最快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09%,比2020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国家确定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目标。 不久前,浙江省嵊州市雁北村村民代表纷纷讨论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沟通后,村民一致认为同意通过招标方式将村内新增300公顷耕地转让给种粮大户经营管理。新增的300亩耕地从哪里来? 从2021年开始,浙江启动百公顷、千公顷、万公顷永久主农场联合整治工程,又称“百千”工程。主要采取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生态廊道种植等综合措施,将分散的“巴田”、“休耕地”改造成集中、矛盾、良耕、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良田。粮食生产大户赵锦荣共流转耕地1436公顷。在他的机械化操作和严格的田间管理下,产量水稻亩产比以前增加了200公斤。这也让他对新增的三百亩土地产生了兴趣。 “百万”工程不仅对分散的“存量”土地进行了整治升级,还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养地”。在距离嵊州市不远的湖州市吴兴区,一座新开垦的农场直接按照高农场标准建造。除种植业外,这里还形成了水产养殖、茶果产业、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五位合作”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例如,跑道养鱼、稻虾轮作等创新养殖新模式,使养殖场效益倍增。 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18亿公顷耕地是我国一直严格遵循的红线。 “十四五”期间,得益于浙江“百万工程”等多项全国性举措,到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将达到19.4亿公顷,比2020年增加2800万公顷,牢牢守住了种植土壤保护红线。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突破1亿公顷,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贾文龙:“‘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系统将牢记总书记的指示,牢固树立系统理念,突出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可持续利用等重要要求,稳定守住18亿公顷土地红线,和可持续利用。 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是我国“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用系统管理组织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是关键。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重大调整,组建自然资源部,整合此前涉及多个部门的空间规划职能,整合基础功能区等空间规划一是规划、国土规划和城乡规划纳入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国家及省、市、本级国土空间规划相继批准实施,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序衔接,形成“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蓝图”。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林健:“在没有‘多规合一’之前,很多地方都尝试过策划战来推动‘多规合一’。”总书记说,蓝图要画,规划要最终定。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自然资源主要类别的现状,即:包括土地、矿产、海洋、水体、森林、草地、湿地、沙漠、国家公园等,建立了“一图、一套、一表”的管理体系。自然资源管理各部门可以在统一平台上进行统一规划、参考统一底图、使用统一标准。这一系列改革为我国国土空间不断优化奠定了基础。 贾文龙:“通过部局一体、部局一体、部门一体、部省一体四个一体化工作机制,系统重构了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把生态红线转化为发展底线,把资源约束转化为创新动能,扎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自然资源治理道路。” 在指导下凭借科学的理论和清晰合理的顶层设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非凡成就。 在保护层面,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组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和系统治理。例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超过240万公顷得到恢复,海岸线820公里、沿海地区76万公顷得到整治和恢复。红树林面积已恢复46.5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同时实施27个“景观工程”,保护修复面积超过8000万公顷。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测试和世界上最快的绿色。完成土地绿化面积5.49亿公顷,其中造林面积1.85亿公顷,相当于福建省一省。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大兴安岭森林面积。提前实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 林健:“一体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头痛医脚痛的单要素管理模式,转向了统筹规划、系统治理的策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生态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把山、河、林、田、湖、草、沙视为一个不可比拟的生态系统,在实践中打破部门、部门之间的界限。” 实施总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素t。 ” 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高效绿色开发、利用资源造福人民。 “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强资源全过程综合管理和节约,持续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推动资源高效绿色开发利用,让有限资源无限生成。 国庆期间,无锡古运河畔上演的江南风情灯光秀吸引了众多游客。但几年前,这里还是“工业锈带”。 2007年至2019年,老钢厂搬迁至无锡后,占地约3.5公顷的厂址长期闲置。这个紧邻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区域,一度成为城市发展的裂缝。 “十四五”期间,无锡市将工业遗产改造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无锡市遵循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通过系统规划、政府和企业协调配合,将工业遗产从“锈带”转变为“秀带”。 原老厂房改造成6.2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打造游客集散中心、购物中心、文化谷等五个主要空间。一站式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铁路、公共服务、消费需求,促进城市区域结构优化完善。 无锡钢厂的转型实践并非孤例。 “十四五”以来,我国处置闲置土地超过500万公顷,完成土地再开发171万公顷高效土地。 2021年至2024年,我国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即“土地消耗”下降15.97%,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下降15%的预期目标。 林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扩张向集约高效内涵挖掘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有效解决了发展资源存量瓶颈,也证明从存量中寻找空间将是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除了从存量中寻找空间,我国还积极从创新技术中寻求输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藏534个,石油、天然气、铜、锂等战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海洋能源、海洋医药及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利发展,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 万亿元,“十三五”末以来增长34%。 在依海而建的天津南港工业区,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单机反渗透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生产线5条。该项目还可与园区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例如,与此一墙之隔的中国华电目前可以100%使用淡化海水进行水力发电,且电厂每天排放的1600吨浓盐水可返回海水工程,实现废水零排放。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绿色发展。这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耕地红线到“多规合一”,从生态修复到闲置土地处置,“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致力于“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既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又保护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质。涵盖资源、经济、生态的“答卷”,不仅为自然资源“十四五”划上圆满句号,也为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十五”时期及以后高质量发展。 编辑丨王猛、陈春晓、王江帆、范珊珊 摄像丨朱邦禄邹世成叶海春王博峰 规划|牟宗勇于仁山牛彦民 编辑丨赵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