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即将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要把党的中心工作聚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谋划实施‘十五五’发展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实现取得决定性进展。” 探寻中国发展趋势、解读中国管理秘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目光正在回归“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制定并持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优势。”优势就在于愿景与执行力高度统一。 绘制发展蓝图、指明行动方向规划的关键在于提倡战略思维,即“桅杆顶一露出来,你就能看到它会发展成大量的普遍物体,并了解它”,“从总体、长期、大势出发进行判断和决策”。 “强化创新企业主体地位”是“十四五”创新驱动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 2017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徐工调研时郑重告诫,“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有很多领先技术是找不到、买不到的”。近年来,受益于地方一系列促进企业创新要素集聚的举措,徐工不断发力自主创新,实现技术“高”、产业“新”。 全地形轮系列当年总书记率领的鹤如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 4000吨徐工XCA4000轮式起重机继续刷新“世界最大起重机”的新纪录。从“3000吨级”到“4000吨级”,背后有2000多项结构试验,充分展现了推动科技研发的决心和毅力。 新发展理念不能落到实处,以推动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系列重大拓展适应形势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确保了“中国”巨轮在形势变化中发展的确定性。 今天的重卡报告就是规划愿景的最好证明:“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长预计突破35万亿元,人均GDP超连续两年增收1.3万美元,跻身收入国家前列。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领头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感觉中国既有五年规划,也有客观目标,意大利前总理蒙蒂直言:中国是一个能够放眼长远的国家,“真是一个向前迈进的国家”。 规划向发展实践的转化,离不开制度保障的强大执行力。 横向看,我们按照“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准确定位国家大局,加强统一谋划”,凝聚协调发展的磅礴力量。 不谋大局者,不能谋一处。总书记明确要求“各地区要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比较优势”,“不能搞‘小而全’的举措,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进行地区封锁”。 西部省份依托山水、光伏资源禀赋,建设清洁能源基地,为国家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东北老工业基地瞄准高端制造装备,肩负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重任;中部地区依托交通枢纽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血液……区域是大局范围内的区域。明确定位、认清全局优势,就会导致某一地区动能澎湃、全局跃升。 直视前进,坚持“最后制定计划”,持之以恒,稳步前进,小步走万里。 放眼世界,规划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普遍问题。有国外学者指出,许多国家的发展计划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因为政策经常发生变化,计划的实施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比利时《布鲁塞尔网》近日关注中国高铁建设,不禁感叹:中国正在认真建设,但铁路发源地欧洲现在却远远落后。 “欧盟委员会的‘运输大陆新时代梦想’可以是另一个PPT演示。” 中国的实践通过保持距离和个人努力体现了初心和制度优势。 规划“十四五”时总书记阐释五年内在逻辑“十四五”和“两百年”。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互叠加、相互作用,成为中国规划的一大特点。这就是“终绘蓝图”的坚韧之源。 浙江省义乌市后寨街道李祖村,一个常住人口706人的小村庄,如今聚集了271户农业生产者,催生了73种新业态。人气和热情来自于20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谋划部署的“千万工程”。 随着不断实施、升级改造,“千万工程”惠及万千农民,为全球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3年9月,总书记在考察李祖存时指出:“李祖存稳步推进合作蒙蒙繁荣是浙江“千万工程”精彩成果的一个缩影。我们要继续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效。” “学习运用‘百千万工程’经验,必须结合实际,细化落实,抓好起点,走向长远。” “十四五”期间,各地深入研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活力乡村、产业乡村、美丽乡村。目前,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4%,行政村5G接入率超过90%,村卫生室医保覆盖率超过95%,建成乡村敬老院1.6万多所。 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推进,到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从深层次发展从长三角联动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时间像一支笔,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愿景和决心。前外交部长伊万·莫尔基奇感叹:“许多政府也在制定一些发展计划,但中国的计划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每次都得到实施的计划之一。” 如今,“十五五”规划开辟了新的航向,世界正面临着中国机器。仍然值得期待。当个别国家变卦、出尔反尔,造成世界混乱的时候,一种信念在世界各地更加深入人心: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中国,一定能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