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汉语学习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承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会议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五个平行分论坛的主题为“从世界看中国:延续与变迁的文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阐释”、“多学科视角下的世界中国研究知识体系”、“数字智识时代的世界中国:机遇与挑战”。长篇”、“学习”。 论文发表了之前对参加会议的一些学者的采访摘录。这些学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中国研究”密切相关。这次采访的节选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研究的理解、解读和成就。以下内容是李白关于以现代化为主线,在更大范围内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论述。 经济史学家、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忠,用英文撰写了《中国经济史新观》,收录了中国经济史英文论文二十六篇。李伯忠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文科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国际经济史学家。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故事。 我在写中国经济史新观书评的时候,统计了一下,发现你至今已经写了第六本书(不包括翻译的),这着实令我惊讶。因为我在写作时经常发现卡顿和自我怀疑,我想知道你的写作速度和流畅度是如何提高的? 李伯忠:其实我虽然写了十多本书,但我的写作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75年(千里与言之:《北宋方腊起义》,云南人民出版社)。纳格赫在半个世纪里会写出十多本书,平均每四到五年才写一本。这速度并不快,不是吗? 正如它所说,一开始一切都很困难。这半个世纪我的写作一开始很慢,后来又加快了。首先,写作与积累有很大关系。如果心里有了主线,那么每一步工作你所做的就是一种积累。这样积累起来,到一定时间就会发生变化,因为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就会沸腾。这时,你脑海中出现的新想法就已经比较成熟了,持续的研究和思考可以为你的新想法提供支持。没有这个积累,即使你有很多好的想法但在找不到支持,当然用学术的方式表达起来就更困难了。 第二,我刚才讲了,要有一个主线。由于我是一名研究生,提醒我的主线就是“现代化”问题。我首先研究的是唐朝的经济史。以往,我对唐朝的检验大多是从“大唐帝国的辉煌”和“安史之乱后诸侯割据,民生陷入困境”的角度出发。这些当然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但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最重要的?唐朝的遗产今天不应该做吗?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我选择了“江南”。该地区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小,经济相对稳定。其独特的人才使其成为一个可以自主发展的农业地区。我没有专门研究宋代江南的历史,但讨论了“十三四世纪的转折点”问题,也可以认为是唐代江南经济研究的延续。这为我后来研究明清剑南经济史奠定了基础,历史的任何重大变迁都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我从攻读博士起就开始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史,一直研究至今。这样一步一步的积累,都是围绕“现代化”这条主线展开的。 明朝中期以前的经济史可能是被视为“近代化”的史前时期,但到了明末,“近代化”的端倪才开始出现。过去学界长期争论“资本主义的萌芽”问题,而如今人们经常讨论的“明末社会变迁”、“明末巨变”等问题,确实告诉我们,明末应该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虽然它有一个“史前史”和一个发展过程,但它确实是一个开始。后来到了清朝,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在清朝时期遭遇了一场大叛乱。这是真实的。但另一方面,清朝也为中国创造了空前统一、持久稳定的局面,形成了市场体系。由于种种原因,江南在这一市场体系中受益最多。因此,在“史密斯动力”的带动下,江南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从我对经济史的初步研究,到2020年出版的《近代中国经济:182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英文版,我真的是在这一步一步一步走得更深了。 另外,我一直觉得,要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不可能就中国谈中国,就江南谈江南。你说现代化发生在江南,他说不是。关键是“现代化”要有标准。如果不是,公众公开沟通是对的,婆婆说婆婆是对的,讨论就无法继续。这个标准是什么?只能是从其他地区借鉴来的一些重要的共同规则。这种普通法通常出现在英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这是因为,在世界历史上,英国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面。时间因此,研究英国的经验对于现代化史具有特殊的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物理学家正在评估自然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它们看起来是具体的,至少是受到干扰的,或者,如果可能的话,在确保过程以其纯粹形式继续下去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我在本书中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劳动方式和工作关系以及工作与工作的存在的相关性以及工作与存在的相关性。这种生产的发生地是英国。 因此,我在理论解释中主要以英国为例。 “由于英国的特殊地位,它成为世界现代化研究的焦点。英国长期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可以为研究英国经济史提供最好的条件。马克思最重要的重要著作《资本》是在英国写成的。二十世纪,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和文化中心,汇集了各国众多优秀学者,从而对现代化进行了更多的研究。 当然,与英国进行比较是第一步。第二步,看江南的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全球化做出了伟大的论述,因此刘明华等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非常重要,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有全球史知识背景,你就不会只看英国或任何其他国家,而是会扩展这个问题: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效果如何?这时,阅读的范围就会扩大进一步,一步一步。 然而,在尝试从全球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的过程中,我一直断言经济史的主要问题是“现代化”。今天我们仍然走在这条路上,我认为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很重要。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所说:“历史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清晰地研究历史,我们就不会看到今天的许多情况。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因为历史认识,经历了很多事情,走了很多弯路。因此,以现代化为主线,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研究中国经济史,一直是我长期学术研究的主旋律。有了这条主线,我们就不会在这里用锤子和棍子同时进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智力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同一条路上,机智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你仍然可以有所作为。